李泓于1997 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高容量纳米Si 负极材料,申请了第一个发明专利,1999 年在国际上发表了第一篇纳米硅负极材料文章。2005 年提出元宵结构纳米硅负极综合解决方案,入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纳米硅负极材料在1997年开始获得系列核心材料授权专利,历时20 年研究,实现技术转移,2017 年在江苏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开始产业化。提出和发展了基于原位固态化技术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电池技术,推动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技术和高通量计算技术发展。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电池技术、固态锂电池、电池失效分析、固体离子学。合作发表SCI 论文380 篇,引用超过27000 次,H因子84。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0 余项,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 余项。
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E01 组工作。科技部先进能源领域储能子领域主题专家,工信部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项目责任专家,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技术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动力电池项目,北京市科委固态电池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固态电池重点项目负责人。联合创办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海钠科技有限公司、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邹志刚,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院长 。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材料方面研究。
邹志刚于1982年从天津大学毕业;1986年获得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1年至1993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无机材料研究所做访问研究员;1996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2004年辞去日本工作,全职进入南京大学工作;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9年至2021年12月担任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主席兼总裁,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主任委员。
简介:
男, 1940年3月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北京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博士生导师。1964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主要研究方向:
新能源材料及其应用;